房地產行業最重要的是3個要素:地、錢、人。都說中小房企活不下去,最大的問題就是未來他們拿不到地。中原地產的統計顯示,今年上半年,已有34家房企的拿地金額超過百億元,其中排名靠前的30家房企拿地總金額達8726.2億元,較2016年同期的可比數據增長66.4%。
大房企拿地多了,那么留給小房企的地就少了。
小房企沒錢、沒品牌、沒規模,如果也沒有關系,拿地似乎成了不可能的事,但事實上也并非如此,凡事都有2面性,有時候劣勢也可以轉化為優勢。明源君根據小房企的特性總結了以下幾條拿地策略:
1、小房企不需要戰略
小房企不需要戰略,只有拿地了才有存糧才能談發展,在資金積累階段談任何戰略都是沒有意義的。因為規模小,只要拿對幾塊地就能活下去,在只有幾塊地的情況下,每塊地的判斷就是戰略,不需要大戰略。
2、 把握拿地窗口期,淡市買地,旺市賣房
對于小房企而言,沒有能力對沖風險,準確把握住拿地窗口期非常重要,踩準點可謂就成功了一半。
選擇在房地產周期的下降周期拿地,這時土地市場熱度有限,土地溢價率可控。然后在調控開放后盡快完成銷售,有些四五線城市的小房企在調控放開市場回暖的時候選擇捂盤這是非常愚蠢的做法,盡快回籠資金才是王道,因為市場變化太難把控。
比如浙江百里集團就在去年低谷期,很多房企不敢拿地的時候一口氣拿了3塊地,因為沒人與他們競爭,最后拿到的地塊樓面價都在500元/平方米以下,性價比非常高,而今年開盤銷售價格卻達到了5000元/平方米。
3、運動式拿地
運動式拿地即全國各地跑,分散布點把網撒開,機會也自然更多。想要獲得更多拿地機會,首先就得多布點,如果不想拿高價地,但又想盡量拿到好地,唯一方法也是多參與,多做城市布點。
拿地就跟淘筍盤一樣,多跑多看才能找到好的地塊。
4、拿大房企不想拿的地
中國很大,很多偏遠的地方實際上也有居住需求或換房需求,但是大房企都不愿意去,那這些地方就會成為小房企的機會。
整個中國一共有600多個城市,目前巨頭進入的城市非常有限。比如三四線之王碧桂園目前也才進入了400個城市,龍湖才進入了26個城市,所以說還有巨大的空間留給小房企。
甚至東南亞這些巨頭不愿意進入的海外市場,這里面都有轉型的機會和可能。
5、找到別人看不到的價格洼地
經常性在全國跑,經常性研究全國的拿地市場,在拿地前做好充分的研究和調研,就可以找到別人看不到的價格洼地。
某個小房企在湖北一個縣級城市有一個項目在老工業區里,旁邊的房子只賣5000元/平方米,所以這塊地所有人都按照6000的房價去估,都不敢拿。而這個房企則按照7000的房價去估值并且拿下。最后,把這個項目的戶型做到90-110,單價做到了8000元,項目根本沒有同類競品,賣得非常好。
6、與路橋公司合作,參與新城的一級開發,換得核心地塊資源
比如,伴隨城鎮化的快速發展,三四線城市新老“雙城模式”比較常見,匯邦地產考慮到區縣政府大多沒有錢去修路、修橋、修公園等基礎設施,聯合本地路橋公司,請其修建基礎配套,匯邦替政府墊資給路橋公司代付工程款。作為回報,政府會在新城的優勢地段或是核心地塊給予匯邦諸多支持與優惠,匯邦地產也因此獲得了核心的地塊資源。這樣客觀上降低了拿地成本。
7、抱大腿聯合拿地
在一二線城市,地價越來越貴,連萬科、保利這樣的千億房企都需要聯合作戰才能拿到,小房企單打獨斗基本上沒戲。
如果是本土深耕的小房企,可以利用對本地市場熟悉的優勢,加強與大型房企的合作。若企業資金規模不強,適當和其他地產企業進行聯合拿地或者采取股權投資等方式做大規模。
8、做細分市場
小房企如果做細分市場,未來也大有可為。除了住宅,商辦、酒店、公寓等以往的常規項目,可以利用當前優勢持續探索諸如養老、文化旅游,產業地產,物流地產等。